-
房屋裝修增項套路大揭秘!如何避免被裝修公司“割韭菜”?
日期:2025-06-27 11:48:27
裝修增項是業主最頭疼的“隱形陷阱”,從報價單上的“低價誘惑”到施工中的“層層加碼”,不少人最終花費超出預算30%以上。增項本身并非完全不合理(如業主主動升級材料),但部分裝修公司通過惡意漏項、模糊報價、誘導消費等手段,將增項變成“宰客”工具。本文揭秘常見增項套路,并提供5大防坑策略,助你守住錢包。
一、揭秘裝修增項的4大常見套路
惡意漏項:低價釣魚,后期加價
典型操作:報價單故意漏掉關鍵項目(如拆墻費、垃圾清運費、包立管、門洞修正),開工后以“必須做”為由強制增項。例如,某業主合同價8萬元,施工中增項3萬元,其中“拆墻后墻面修復”一項就多收1.2萬元。
識別技巧:要求裝修公司列出“全屋施工項目清單”,對比行業標準(如水電改造包含哪些內容),逐項核對。
拆分報價:模糊單價,重復收費
典型操作:將一個項目拆成多個子項收費。例如,水電改造本應按米計價,卻拆分為“開槽費”“布線費”“穿管費”“封槽費”,單價比市場價高出50%。
避坑建議:要求“綜合單價”,如“水電改造每米XX元(含開槽、布線、封槽)”,拒絕拆分報價。
材料升級陷阱:免費變收費,低配變高配
典型操作:合同中標注“標配材料”,施工中以“環保不達標”“質量差”為由,誘導業主升級。例如,合同寫“普通乳膠漆”,施工時稱“需加3000元升級為兒童漆”,否則無法通過驗收。
應對策略:提前確認材料品牌、型號、環保等級,并在合同中注明“非業主主動要求,不得更換材料”。
工藝模糊:標準不清,增項有理
典型操作:合同未明確施工工藝,后期以“高標準施工”為由加價。例如,墻面基層處理本應“三遍膩子+打磨”,卻只做兩遍,若業主要求補做,則需額外付費。
解決方案:要求合同附上《施工工藝標準》,明確每道工序的次數、材料用量(如“每平方米墻面使用1.5kg膩子”)。
二、5大防坑策略,讓增項無處遁形
前期功課:做足預算對比,拒絕“一口價”
操作步驟:
收集3家以上裝修公司報價單,對比項目、單價、總價;
警惕“低價全包”套餐,這類套餐往往漏項嚴重;
要求裝修公司根據設計圖紙逐項報價,避免“估算價”。
數據參考:正規裝修公司的合理利潤在15%-25%,若報價低于市場價20%以上,需警惕增項風險。
合同鎖定:寫死增項上限,明確違約責任
關鍵條款:
“合同總價浮動不超過5%”;
“增項需業主書面簽字確認,否則視為無效”;
“若增項超預算10%,業主有權解除合同并索賠”。
案例參考:北京某業主在合同中約定“增項超5%部分由裝修公司承擔”,最終實際花費僅比預算高3%。
過程管控:分階段驗收,拒絕“先斬后奏”
操作方法:
將工程分為“水電、泥木、油漆、安裝”四個階段,每階段驗收合格后再付款;
驗收時對照合同清單和施工標準,發現問題立即整改;
拒絕施工隊“先做后補單”的要求,所有增項必須提前書面確認。
工具推薦:使用第三方監理APP(如“裝小蜜”),實時上傳驗收照片和記錄。
證據留存:錄音、拍照、簽字,三重保障
關鍵動作:
與設計師、項目經理的溝通全程錄音;
施工前對房屋現狀拍照(如墻面裂縫、管道位置);
所有變更單需雙方簽字蓋章,業主保留原件。
避坑提示:若裝修公司拒絕簽字確認增項,可撥打12315投訴或暫停付款。
法律武器:善用合同條款,主動維權
法律依據:
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第十六條:“經營者不得設定不公平、不合理的交易條件”;
《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》第二十四條:“裝修企業不得擅自拆改承重結構或增加荷載”。
維權路徑:
協商不成時,向住建局或消費者協會投訴;
保留合同、收據、聊天記錄等證據,必要時提起訴訟。
三、進階技巧:如何反向“拿捏”裝修公司?
要求“閉口合同”:即合同總價包含所有項目,后期除業主主動變更外,不得增項。
引入第三方監理:費用約3000-5000元,但可避免90%的增項糾紛。
分期付款+尾款壓款:尾款壓20%以上,驗收合格后再支付。
結語:裝修不是“開盲盒”,主動權在你手中
增項套路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,但業主完全可以通過前期功課、合同鎖定、過程管控等手段反制。記住:好的裝修公司不怕透明,怕的是你懂行。轉發這篇文章給正在裝修的朋友,讓“割韭菜”的套路無所遁形!